欢迎来到KTV招聘网!
loading
免费发布信息
·丹东 [切换]

    跋读书分年日程后

    时间:2022-09-14 03:40:55  编辑:快推网  来源:  浏览:740次   【】【】【网站投稿
    跋读书分年日程后《读书分年日程》三卷,元程畏斋①先生依朱子读书法②修之,以示学者。朱子言其纲,而程氏详其目,本末具而体用备,诚由其法而用力焉,内圣外王之学在其中矣。当时曾颁行学校,明初诸儒读书,大抵奉为准绳③,故一时人才虽未及汉、宋之隆,而经明行修④,彬彬⑤盛焉。及乎中叶,学校废弛,家自为教,人自为学,则此书虽存,而由之者鲜矣。卤莽灭裂⑥,无复准绳,求人才之比隆前代,岂不难哉?今国家尊崇正学,诸不

    跋读书分年日程后

    《读书分年日程》三卷,元程畏斋①先生依朱子读书法②修之,以示学者。朱子言其纲,而程氏详其目,本末具而体用备,诚由其法而用力焉,内圣外王之学在其中矣。

    当时曾颁行学校,明初诸儒读书,大抵奉为准绳③,故一时人才虽未及汉、宋之隆,而经明行修④,彬彬⑤盛焉。及乎中叶,学校废弛,家自为教,人自为学,则此书虽存,而由之者鲜矣。卤莽灭裂⑥,无复准绳,求人才之比隆前代,岂不难哉?今国家尊崇正学,诸不在朱子之术者,皆摈不得进;而羽翼朱学之书,以次渐行,学者始知有此书。然旧板漶漫⑦,不胜鲁鱼亥豕⑧之讹,读者病焉。余故较而梓之,有能由是兴起,且以此建白⑨于上,依朱子贡举⑩议,鼓励天下读书之士尽由是法,则人才其庶几乎?

    《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三卷,元代大儒程端礼先生依照朱子读书法编撰而成,用来告诉读书人如何读书治学。朱子说了读书法的大纲,程端礼先生详细列出了读书法的篇目,本末具备,体用齐全,如果按照这个方法来用功读书,内圣外王的诸般学问就都在其中了。

    当时,这本书曾颁行学校,明初诸儒读书,大都把它奉为准则,因此,明初人才虽然比不上汉代、宋代那么兴盛,诸儒通晓经学,品德端正,文质兼备,繁盛一时。等到明代中叶,学校废弛,各家在自家家塾中教导子弟,各人以自己的准则去做学问,这本书虽然还留存于世,遵照它去做的却很少了。做事草率粗疏,不再有原则,想使人才和前代一样兴盛,岂不是很难了吗?当下,国家尊崇正学,各种不在朱子学术范围内的,都予以摈弃,不让它们进入学校;羽翼朱子学的各种书籍,按照次序逐渐刊行,读书人才知道还有这本书在。然而,旧的刻板模糊不清,经常会出现一些鲁鱼亥豕的错误,让读者诟病。我因此重新校对刊行,希望这本书能因此而兴起,并且拿这本书来向朝廷提出建议,依照朱子对科举考试的看法,鼓励天下读书人都按照这个方法去读书,那么人才鼎盛的情况或许可以出现吧? 程畏斋:程端礼(1271—1345),字敬叔、敬礼,号畏斋,庆元(今浙江宁波鄞州)人。15岁时能记诵《六经》,晓析大义,治朱子之学。累任建平、建德县教谕,台州路、衢州路教授等,生徒甚众。后以将仕郎、台州路儒学教授致仕归里,郡守王元恭礼请为师。著有《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春秋本义》《畏斋集》等。 朱子读书法:朱子读书法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学生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归纳出来的,共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朱子读书法集古代读书法之大成,是我国古代最为系统、最具影响的读书法。 准绳:喻言行所依据的原则或标准。 经明行修:经明,即明经,指通晓经学的要旨;修,完好,端正。指通晓经学,品德端正。出自东汉班固《汉书·王吉传》:“左曹陈咸荐骏贤父子,经明行修,宜显以厉俗。” 彬彬:文质兼备貌。出自《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何晏《论语集解》:“彬彬,文质相半之貌。” 卤莽灭裂:形容做事草率粗疏。 漶漫:模糊不清。 鲁鱼亥豕:把“鲁”字错成“鱼”字,把“亥”字错成“豕”字。指书籍在撰写或刻印过程中的文字错误。现多指书写错误,或不经意间犯的错误。 建白:提出建议或陈述主张。 贡举:“贡”指贡士,《礼记·射义》:“古者天子之制,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举”指乡举里选。古时地方官府向帝王荐举人才,有乡里选举、诸侯贡士之制,至汉始合贡、举为一,而合称“贡举”。明、清则泛指科举制度。

    或曰:学者天资不同,敏钝各异,岂必皆如程氏所谓看读百遍,背读百遍乎?曰:中人以下,固不待言,若生知、学知之人,而用困知①之功,不更善乎?况生知、学知者有几人耶?

    或曰:明初纂《四书五经性理大全》,采诸儒之说备矣。蔡虚斋②、林次崖③、陈紫峰④之徒,又推《大全》之意,各自著书,为学者所宗矣。今《程氏读经日程》,又必取古注疏、《朱子语类》、《文集》,及诸儒之解释而钞之、而读之、而玩之,不可省乎?《朱子纲目》一书,治乱得失昭然矣。程氏又必取温公《通鉴》,及司马迁、班固、范祖禹、欧阳修之史而参之,不亦烦乎?曰:《纲目》犹《春秋》也,温公《通鉴》及迁、固诸家之史,犹鲁史旧文也。鲁史旧文不存,学者不能尽见圣人笔削⑤之意,故言《春秋》者至于聚讼⑥。今《通鉴》及迁、固诸家之史具在,参而观之,而紫阳笔削之妙愈见,是乌可以不考乎?永乐时纂《大全》,当时承宋儒理学大明之后,虽胡、杨、金、萧未为升堂入室⑦之儒,而所采取者,无非濓、洛、关、闽之微言,蔡、林诸儒又从而发明之,固皆有功学者之书也,然其缺略疏漏者亦有矣。幸而朱子之全书具存,诸家之解释未尽湮没,溯而考之,以补《大全》之阙,不亦善乎?至于古注疏,则固汉、唐千余年间学者之所讲求,程朱之学,亦从此出而益精焉耳。虽曰得不传之学于遗经,然非郑康成、孔颖达之流阐发于前,程朱亦岂能凿空⑧创造耶?故程朱之于古注疏,犹孔子之于老、彭也。幸而其书尚存,不至如夏、殷之无征,是亦不可以不考也。

    有的人说:读书人天资各自不同,敏锐迟钝也有差异,难道必须都要如同程先生所说的要阅读一百遍,背诵一百遍吗?我回复说:中等资质以下的人,就不用说了,如果是生而知之、学而后知之的人,而采用在不断克服困难中学到知识的方法,不是更好吗?况且,生而知之、学而后知之的人有几个人呢?

    有的人说:明初编纂《四书大全》《五经大全》《性理大全》,采集的诸位大儒的学说已经比较完备了。明代蔡清、林希元、陈琛等人,又推究《性理大全》的意思,各自著书立说,成为读书人宗奉的对象。现在的《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又一定要取古人的注疏、《朱子语类》、《文集》,以及诸儒的解释而抄写、阅读、把玩,不能省略一些吗?《朱子资治通鉴纲目》一书,治乱得失的道理昭然若揭。程先生又要求读司马温公的《资治通鉴》,以及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范祖禹《唐鉴》、欧阳修《新唐书》等相互参阅,不也是很杂乱吗?我回复说:《朱子资治通鉴纲目》犹如《春秋》,司马温公《资治通鉴》以及司马迁、班固等人所著的史书,犹如是鲁国史书原文。鲁国史书原文没有留存下来,读书人不能全部见到圣人孔子删改著述的本意,因此解说《春秋》的诸家众人争辩,是非难定。现在《资治通鉴》以及司马迁、班固等人的史书还都存在,参照阅读,朱子删改著述的妙处就愈显得精妙了,难道可以不拿来作为参考吗?永乐年间,朝廷编纂《性理大全》,当时承接宋儒理学的形势大好,虽然胡广、杨荣、金幼孜、萧时中等人不是学问造诣很深的大儒,然而他们采纳的学说,无非是周敦颐、程颐、程颢、张载、朱熹等人的精微言论,蔡清、林希元等人又在此基础上有所阐发和说明,这些都是有功于读书人治学的书,然而其中欠缺、省略、疏忽、遗漏的地方也是有的。幸而朱子的全集还留存于世,诸位大儒的解释说明著作也还没有全部湮没无闻,对它们进行追溯考察,用来补全《性理大全》的缺憾,不也是很好吗?至于古代的注疏,固然汉、唐一千余年之间历代儒家学者所讲求的章法,二程、朱子的学说,也是从这里面延伸出来而更加精湛罢了。虽然说是可以从古人遗留的经书中得到没有流传下来的学问,然而如果没有郑玄、孔颖达等先儒在前面阐发说明,二程、朱子又怎么能凭空无据地创造出来呢?因此,二程、朱子对于古人的注疏来说,好比是孔子对于老子、彭祖啊。幸好他们的著作还留存于世,不像夏、商两代那样没法考证,因此,我们不可以不考察清楚啊。 困知:在不断克服困难中学到知识。 蔡虚斋:蔡清(1453—1508),字介夫,号虚斋,明晋江(今福建晋江)人。31岁中进士,累官至南京吏部文选司郎中、江西提学副使,著名理学家,著有《易经蒙引》等。 林次崖:林希元(1482—1567),字茂贞,号次崖,福建同安县(今福建厦门翔安)人。明正德十二年进士,曾任大理寺丞、钦州知府,著名理学家,著有《易经存疑》《四书存疑》《更正大学经传定本》等。 陈紫峰:陈琛(1477—1545),字思献,号紫峰,福建晋江人。明正德十二年进士,曾任刑部山西司主事、南京户部云南司主事、南京吏部考功郎中,著名理学家,著有《四书浅说》等。陈琛是蔡清的高徒,一生大多时间都在从事理学的教育和研究,捍卫和发展了朱熹学说,与张岳、林希元同为明代后期最有代表性的福建朱子学者。 笔削:笔,书写记录;削,删改时用刀削刮简牍。指著述。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聚讼:众人争辩,是非难定。 升堂入室:升,登上;堂,厅堂;室,内室。古代宫室,前为堂,后为室。比喻学习所达到的境地有程度深浅的差别,后来多用以赞扬人在学问或技能方面有高深的造诣。出自《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凿空:开通道路、凭空无据、穿凿等。

    或曰:然则学者所当读之书,尽于程氏所编乎?程氏以前诸子百家之书,程氏而后诸儒之书,亦有当读而玩者乎?曰:程氏特言其切而要者耳,书固不尽是也。先秦之时,若《国语》《战国策》,以至老、庄之道德,荀卿之言学,管、韩之论治,孙、吴、司马之谈兵,虽皆驳而不纯,儒者亦当知其梗概。汉以后,若扬雄、董生、王通之书,虽未及洛、闽之精,而亦往往为先儒所取,固当择而读也。然程氏而后,若薛文清①之《读书录》、胡敬斋②之《居业录》、罗整庵③之《困知记》、陈清澜④之《学蔀通辨》,皆所以辨学术之得失;邱琼山⑤之《大学衍义补》,所以明政事之源委,是皆羽翼经传之书,不可不深考也。宋、元以来之治乱,则有若成化之《续纲目》、薛方山⑥之《续通鉴》。有明一代,未有成书,而其时政得失,杂见于诸家之记载者,亦不可不知也。

    最新便民信息
    丹东最新入驻机构
    15535353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