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曰吾不识文字汝试取经诵一遍吾当为汝解说法达即高声念经至譬喻
师曰:吾不识文字,汝试取经诵一遍,吾当为汝解说。法达即高声念经,至譬喻品。师曰:止!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纵说多种譬喻,亦无越于此。何者因缘?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
世人外迷著相,内迷著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
佛,犹觉也。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若闻开示,便能悟入,即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
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见,何用更开?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吾亦劝一切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嗔嫉妒,谄佞我慢,侵人害物,自开众生知见。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
汝须念念开佛知见,勿开众生知见,开佛知见,即是出世。开众生知见,即是世间。汝若但劳劳执念,以为功课者,何异牦牛爱尾?
譬喻品:《法华经》二十八品中之第三品,出于经的第二卷。
出世:指诸佛出现于世间成佛,以教化众生。
佛之知见:知见,指依自己的思虑分别而立的见解,与智慧有别,智慧是般若的无分别智,为离思虑分别之心识。《法华经·方便品》曰:“开佛知见。”佛之知见即指佛的智慧。
尘境:指心的对象,为六尘之心所对者,即色、声、香、味、触、法六境。
种种苦口:根据不同的情况,利用不同的方法来教化。
我慢:视“我”为一己之中心,由此所执之“我”而形成骄慢心。
众生知见:知见指依自己之思虑分别而立的见解。众生知见就是指会导致凡夫生起烦恼的见解。
牦牛爱尾:人们不舍自己的欲望,正像牦牛爱自己的尾巴一样,出自《法华经·方便品》。
惠能大师说:我不认识字,你先把佛经拿来念诵一遍,我会给你讲解的。法达立刻大声念诵经文,念到“譬喻品”的时候,惠能大师说:停,这部经原本是以因缘出现于世间为宗旨的。纵然说了许多种比喻,也不超越这个宗旨。什么是因缘?佛经上说:“一切佛菩萨,都是为了一件大事的原因才出现在世间的。”这种大事就是佛的真知正见。
世上的人在外就执著于外境相状,对内又执著于虚妄空寂。如果能在一切相上又超离一切相,在一切空中又超离一切空,那就是对内对外都不执迷。如果悟到这个法门,一个心念,顿然开悟,这就是开悟佛的知见。
- 《象》曰“咸其拇”志在外也六二咸其腓凶居吉《象》曰虽“凶居吉[图]
- 门阀家学大体为门阀政治的产物而家学本身又有其独特的历史渊源;[图]
- “故迂其途”五句杜牧曰“上解曰以迂为直是示敌人以迂远;敌意已[图]
- 胡毋彦国说出佳妙的言辞连续不断就好像锯木头时吐出木屑一样是晚[图]
- 上地当为秦国的地名 邯郸古都邑名战国时赵国都城故[图]
-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姜夔明[图]
- 博意含义宏大广博 回说合意附和别人的意思进行答复([图]
- 大将军官名东汉将军的最高称号位在三公之上掌管统兵征伐并执掌朝[图]
-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沙上未闻鸿雁信竹间[图]
- 夜送赵纵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杨炯这首诗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