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遂遣斯使韩也。李斯往诏韩王2,未得见,因上书曰:
本节是编集《韩非子》的人加进去的文字。2诏:告。
秦王便派遣李斯出使韩国。李斯到韩国后报告了韩王,却没能见到韩王,因而就上书给韩王说:
昔秦、韩勠力一意,以不相侵,天下莫敢犯,如此者数世矣。前时五诸侯尝相与共伐韩,秦发兵以救之。韩居中国2,地不能满千里,而所以得与诸侯班位于天下、君臣相保者,以世世相教事秦之力也。先时五诸侯共伐秦,韩反与诸侯先为雁行以向秦军于关下矣。诸侯兵困力极,无奈何,诸侯兵罢。杜仓相秦,起兵发将以报天下之怨而先攻荆。荆令尹患之3,曰:“夫韩以秦为不义,而与秦兄弟共苦天下。已又背秦,先为雁行以攻关。韩则居中国,展转不可知。”天下共割韩上地十城以谢秦,解其兵。夫韩尝一背秦而国迫地侵,兵弱至今。所以然者,听奸臣之浮说,不权事实,故虽杀戮奸臣,不能使韩复强。
本节以下是李斯给韩王安的上书。2中国:指当时中原地区。3令尹:楚国掌握军政大权的最高官职,相当于其他诸侯国的相。
从前秦、韩两国齐心合力,因为不互相侵夺,所以天下没有哪一个国家敢侵犯我们,像这样已经有好几代了。过去五国诸侯曾经互相联合起来一起攻打韩国,秦国派出了军队来援救韩国。韩国地处中原,土地还不到一千里见方,它之所以能在天下与诸侯各国并起并坐、君臣都得到保全,是因为它世世代代都教导后代要侍奉秦国的作用啊。过去五个诸侯国一起来攻打秦国,韩国反而为诸侯们率先组成了队伍在函谷关下来对抗秦国的军队。各诸侯国因为军队困倦,力量耗尽,没有办法,他们只好退兵。后来杜仓做了秦国的宰相,调兵遣将来报各诸侯国的仇而首先攻打楚国。楚国的令尹对此十分焦虑,说:“韩国认为秦国是不义的,却又和秦国结为兄弟共同危害天下各国。后来又背叛了秦国,率先组成了队伍来攻打函谷关。韩国才是一个地处中原、反复无常、变化莫测的国家。你们应该先攻打韩国啊。”诸侯各国就一起割取了韩国上党地区的十个城来向秦国谢罪,以此解除了秦兵。可见韩国曾经背叛秦国才一次,国家便受到威胁,国土便遭到侵夺,兵力衰弱,一直延续到现在。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是因为听信了奸臣的空话,不权衡一下事实,所以后来即使杀掉了奸臣,也不能使韩国重新强盛起来了。
今赵欲聚兵士,卒以秦为事,使人来借道,言欲伐秦,其势必先韩而后秦。且臣闻之:“唇亡则齿寒。”夫秦、韩不得无同忧,其形可见。魏欲发兵以攻韩,秦使人将使者于韩2。今秦王使臣斯来而不得见,恐左右袭曩奸臣之计,使韩复有亡地之患。臣斯不得见,请归报,秦、韩之交必绝矣。斯之来使,以奉秦王之欢心,愿效便计,岂陛下所以逆贱臣者邪3?臣斯愿得一见,前进道愚计,退就葅戮4,愿陛下有意焉。今杀臣于韩,则大王不足以强;若不听臣之计,则祸必构矣。秦发兵不留行,而韩之社稷忧矣。臣斯暴身于韩之市,则虽欲察贱臣愚忠之计,不可得已5。边鄙残,国固守,鼓铎之声闻于耳,而乃用臣斯之计,晚矣。且夫韩之兵于天下可知也,今又背强秦。夫弃城而败军,则反掖之寇必袭城矣6。城尽则聚散,聚散则无军矣。城固守,则秦必兴兵而围王一都,道不通,则难必,谋,其势不救,左右计之者不用,愿陛下熟图之。若臣斯之所言有不应事实者,愿大王幸使得毕辞于前,乃就吏诛不晚也。秦王饮食不甘,游观不乐,意专在图赵,使臣斯来言,愿得身见,因急与陛下有计也。今使臣不通,则韩之信未可知也。夫秦必释赵之患而移兵于韩,愿陛下幸复察图之,而赐臣报决7。
卒(cù):通“猝”。2将:送。3逆:迎。4葅(zū):古代把人剁成肉酱的酷刑。5已:通“矣”。6掖:同“腋”,胳肢窝。反掖之寇:反叛于胳肢窝下的敌人,喻指君主近侧的敌人。7报:判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