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 CHANG NEWS
当前位置:丹东KTV招聘网 > 丹东热点资讯 > 丹东名言/句子 >  自陛下仰顺圣慈嗣膺宝历情深致理综核前王虽至道无名言象所纪略陈

自陛下仰顺圣慈嗣膺宝历情深致理综核前王虽至道无名言象所纪略陈

2022-11-13 09:55:46 发布 浏览 300 次

自陛下仰顺圣慈,嗣膺宝历,情深致理,综核前王。虽至道无名,言象所纪,略陈梗概,安所庶几。爱敬烝烝,劳而不倦,大舜之孝也。访安内竖,亲尝御膳,文王之德也。每宪司谳罪,尚书奏狱,大小必察,枉直咸举,以断趾之法,易大辟之刑,仁心隐恻,贯彻幽显,大禹之泣辜也。正色直言,虚心受纳,不简鄙讷,无弃刍荛,帝尧之求谏也。弘奖名教,劝励学徒,既擢明经于青紫,将升硕儒于卿相,圣人之善诱也。群臣以宫中暑湿,寝膳或乖,请移御高明,营一小阁。遂惜十家之产,竟抑子来之愿,不吝阴阳之感,以安卑陋之居。顷岁霜俭,普天饥馑,丧乱甫尔,仓廪空虚。圣情矜愍,勤加赈恤,竟无一人流离道路,犹且食惟藜藿,乐彻簨簴,言必凄动,貌成癯瘦。公旦喜于重译,文命矜其即叙。陛下每见四夷款附,万里归仁,必退思进省,凝神动虑,恐妄劳中国,以求远方,不藉万古之英声,以存一时之茂实。心切忧劳,志绝游幸,每旦视朝,听受无倦,智周于万物,道济于天下。罢朝之后,引进名臣,讨论是非,备尽肝膈,惟及政事,更无异辞。才日昃,必命才学之士,赐以清闲,高谈典籍,杂以文咏,间以玄言,乙夜忘疲,中宵不寐。此之四道,独迈往初,斯实生民以来,一人而已。弘兹风化,昭示四方,信可以期月之间,弥纶天壤。而淳粹尚阻,浮诡未移,此由习之久,难以卒变。请待斫雕成器,以质代文,刑措之教一行,登封之礼云毕,然后定疆理之制,议山河之赏,未为晚焉。《易》称:“天地盈虚,与时消息,况于人乎?”美哉斯言也。

自从陛下顺应太上皇的意旨,继承大统,便将全部身心用于治理国家,统观前代君王的经验得失。虽然您的至善之道难以名状,希望我的言语能像丝缕的头绪一样,可以粗略地陈述出梗概。陛下爱敬敦厚,对待父母操劳侍奉而不知疲倦,这是大舜一样的孝道。陛下寝门三朝,亲自品尝饭菜,这是周文王一样的德行。陛下每有官司,必定亲自审查,以免产生冤情,用断趾的刑罚代替斩刑,可见陛下的恻隐之心,这是像大禹一样见罪人而流泪的心怀。陛下表情庄重,言行率直,虚怀若谷,接受意见,对鄙俗之言不怠慢,对山野之人不忽视,像帝尧一样乐于接受意见。陛下推崇教化,鼓励求学,通过科举选拔人才,并将大儒任命为卿相,这是像圣人一样循循善诱。由于夏天宫中湿热,不利于食宿,臣子们请陛下另修一座小宫殿居住。陛下却害怕浪费钱财,违背了臣民的心愿,不顾及自身的冷热,而安于简陋的居所。最近几年又遇霜灾歉收,饥荒四起,仓库空虚。陛下怜惜百姓,就开粮仓拯济灾民,使全国没有一个人流离失所,而您自己却只吃野菜,撤去钟鼓之乐不听,言语总是凄楚动容,容貌变得消瘦。古时周公因为远方有人前来朝贡而欣喜,大禹也因为四方安定而感到自豪。陛下即位后,四方少数民族纷纷臣服,万里迢迢归顺我们的仁德之君,但陛下依然谨慎小心,没有驱使百姓开拓疆土。陛下心怀贤德,不图千古英名,只求为百姓赢得生活的安宁。陛下因为天下的忧患劳苦而心急如焚,杜绝自身的巡行玩乐。每次上朝听政,都精神抖擞,听取接纳百官之谏毫无倦意,智慧遍及万物,道义惠及天下。下朝之后,还要与亲近的大臣讨论政教得失,言谈出于肺腑,全都只涉及政事,其余一概不谈。午后太阳开始偏西,必定下令让才学之士进宫,赐予闲职,与其畅谈典籍,或作诗谈玄,以至深夜,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这四个方面,您已经超越了以往的圣贤,是有史以来的第一人了。弘扬这样的风气教化,昭示四方百姓,定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改换天地。而现在淳朴的德行之所以没有推行开来,浮夸诡诈的风气也没有去除,是因为积习太久,难以一下子改变的缘故。请耐心等待移风易俗,质朴取代浮华,刑罚不再使用,教化大行天下。等您登上泰山举行封禅的大典,然后再去制定划分疆域治理天下的制度,讨论诸侯土地的分封问题,也为时不晚。《周易》有言:“天地浩大,充满了四季更替变化的规律,更何况人事呢?”说得多好啊!

中书舍人马周又上疏曰为伏见诏书令宗室勋贤作镇藩部,贻厥子孙,嗣守其政,非有大故,无或黜免。臣窃惟陛下封植之者,诚爱之重之,欲其绪裔承守,与国无疆,可使世官也。何则?以尧、舜之父,犹有朱、均之子。况下此以还,而欲以父取儿,恐失之远矣。傥有孩童嗣职,万一骄逸,则兆庶被其殃,而国家受其败。政欲绝之也,则子文之治犹在;政欲留之也,而栾黡之恶已彰。与其毒害于见存之百姓,则宁使割恩于已亡之一臣,明矣。然则向之所谓爱之者,乃适所以伤之也。臣谓宜赋以茅土,畴其户邑,必有材行,随器方授,则翰翮非强,亦可以获免尤累。昔汉光武不任功臣以吏事,所以终全其世者,良由得其术也。愿陛下深思其宜,使夫得奉大恩,而子孙终其福禄也。

太宗并嘉纳其言。于是竟罢子弟及功臣世袭刺史。

中书舍人马周又上书说为我见陛下下诏让皇宫贵族和有功的大臣都做镇藩统帅,并且可以传位给子孙,使其政权世代得以保守,如果没有大的变故,不能罢免。我认为陛下分封皇族,是爱护重视他们,让他们的王位得到世袭,与大唐的政权一样万寿无疆。为什么呢?像尧、舜这样圣明的君王,尚且有丹朱、商均这样无能的儿子,更何况一般君王呢?而要还像对待他们的父辈那样对待他们,恐怕会造成很大的失误。如果后辈继承父业,万一骄奢放纵,那么不仅百姓遭殃,同时也会连累国家。如果消灭他的封国,而其先祖的功业还在;如果保留他的封国,而他本人已经罪恶昭彰。与其这样危害百姓,还不如割断已死大臣的恩情,这个道理是很明显的。如此一来,过去所谓的爱护重视恰恰成了伤害。所以,我认为应该对宗亲和功臣只分封土地、犒赏封邑就可以了,确实有才能的,就根据其特长授予官职,那么就算其能力不强也可以免除过失。过去汉光武帝不让功臣的儿子担任官职,所以忠臣得以保全名节与性命,实在是因为方法得当。望陛下深思,使宗亲和功臣能够蒙受大恩,同时使其后代也能终生享受福禄。

唐太宗十分欣赏并采纳了李百药和马周的意见,于是下令取消皇族及功臣世袭刺史的制度。

《封建第八》的“封建”是指古代帝王分封宗室、建立诸侯国的封建。它是贞观年间唐太宗为加强统治而在择官中采用的一个特殊做法。自秦汉后,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对分封制不断改革,封国的权力、地位越削越小,甚至出现了有名无实的虚封。贞观初年,唐太宗虽曾改变过李渊于武德年间过滥、缘私分封宗室与功臣的部分做法,但纵观唐太宗从贞观元年“始议封建”到贞观十三年“诏停封建”,十余年中,君臣进行过多次激烈的争论。建议者仅萧瑀,支持者仅唐太宗,而反对者则包括魏徵、李百药、马周、于志宁等大臣,每次争议都有反对者增加,最后连被世封的功臣也联名反对。唐太宗一生处世行事,从未遭到如此众多大臣的抵制。最后,唐太宗不得不废除这种分封制。

贞观七年,授吴王恪齐州都督。太宗谓侍臣曰:“父子之情,岂不欲常相见耶?但家国事殊,须出作藩屏。且令其早有定分,绝觊觎之心,我百年后,使其兄弟无危亡之患也。”

贞观七年,唐太宗封吴王李恪为齐州都督。唐太宗对侍臣们说道:“父子之间感情深厚,哪有不想经常团聚在一起的呢?但家事国事应该有所区别,必须让皇子们出去担当重任,作为国家的屏障,保卫国家。并且要让他们早早明白自己的职责,断绝他们对太子位置的想法。这样,我死了之后,也用不着为他们兄弟之间的隐患担忧。”

贞观十一年,侍御史马周上疏曰:“汉、晋以来,诸王皆为树置失宜,不预立定分,以至于灭亡。人主熟知其然,但溺于私爱,故前车既覆而后车不改辙也。今诸王承宠遇之恩有过厚者,臣之愚虑,不惟虑其恃恩骄矜也。昔魏武帝宠树陈思,及文帝即位,防守禁闭,有同狱囚,以先帝加恩太多,故嗣王从而畏之也。此则武帝之宠陈思,适所以苦之也。且帝子何患不富贵,身食大国,封户不少,好衣美食之外,更何所须?而每年别加优赐,曾无纪极。俚语曰:‘贫不学俭,富不学奢。’言自然也。今陛下以大圣创业,岂惟处置见在子弟而已,当须制长久之法,使万代遵行。”疏奏,太宗甚嘉之,赐物百段。

贞观十一年,侍御史马周上书说:“汉、晋以来,所分封的诸王都因为所给的权势不合适,没有预先定好各自地位,才会有灭亡的灾祸。君主大都很清楚这种情况,但沉溺于私爱,因而行事中没有全面理解‘前车之鉴,后车之覆’的道理。我忧虑如今诸王所受到的恩宠太过了,还不仅是因为他们恃恩骄矜。从前魏武帝曹操宠爱陈思王曹植,到魏文帝曹丕即位后,对陈思王监视禁闭,把他当成监狱里的囚犯,这是由于老皇帝加恩太多,继位的君主不得不提防他的缘故。这说明魏武帝宠爱陈思王,其实是害了他啊!而且皇帝的儿子何愁不富贵?身封大国,食邑户数不少,衣食无愁,还需要什么呢?况且陛下每年还另外给予他们优厚的赏赐,全无规定限制。俗话说:‘穷了不用学节俭,富了不用学奢侈。’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如今陛下创业的目的,难道仅仅是为了处理安置现在的子弟吗?陛下现在应该制定长远的规章,让万世遵照执行。”奏章呈上后,唐太宗相当赞赏,于是赏赐马周绢帛百段。

贞观十三年,谏议大夫褚遂良以每日特给魏王泰府料物,有逾于皇太子,上疏谏曰:“昔圣人制礼,尊嫡卑庶。谓之储君,道亚霄极,甚为崇重,用物不计,泉货财帛,与王者共之。庶子体卑,不得为例,所以塞嫌疑之渐,除祸乱之源。而先王必本于人情,然后制法,知有国家,必有嫡庶。然庶子虽爱,不得超越嫡子,正体特须尊崇。如不能明立定分,遂使当亲者疏,当尊者卑,则佞巧之徒承机而动,私恩害公,惑志乱国。伏惟陛下功超万古,道冠百王,发施号令,为世作法。一日万机,或未尽美,臣职谏诤,无容静默。伏见储君料物,翻少魏王,朝野见闻,不以为是。臣闻《传》曰:‘爱子教以义方。’忠、孝、恭、俭,义方之谓。昔汉窦太后及景帝并不识义方之理,遂骄恣梁孝王,封四十余城,苑方三百里,大营宫室,复道弥望,积财镪巨万计,出警入跸,小不得意,发病而死。宣帝亦骄恣淮阳王,几至于败,赖其辅以退让之臣,仅乃获免。且魏王既新出阁,伏愿恒存礼训,妙择师傅,示其成败。既敦之以节俭,又劝之以文学。惟忠惟孝,因而奖之道德齐礼,乃为良器。此所谓圣人之教,不肃而成者也。”太宗深纳其言。

贞观十三年,谏议大夫褚遂良因为每天供给魏王府的东西远远超过了太子,于是向唐太宗进谏,说:“古代圣人制定了礼节制度,尊卑亲疏各有不同。作为太子,地位极其尊贵,但日用的东西与钱财货物,跟一般人没有什么两样。一般人地位低下,不得与太子一样享受同样多的俸禄,这也是用来防止嫌疑,以便根除祸乱。可是,古代的圣王以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为基础,然后才制定国家法律。他们知道有国家,必然有亲疏贵贱,虽然一般的子女也值得疼爱,但不得超过尊贵的太子,这是正当的法体,必须尊崇。如果不能确立各人的名分,就会造成应当亲近的人却疏远,应当尊敬的人却卑贱的局面。这样,谄媚取巧之徒就会乘机兴风作浪,以个人恩怨危害国家。臣请陛下为国家制定明确的法令,再颁布执行,让你的功勋能流传千代,成为后世百王的楷模。皇上每天日理万机,即使这样,或许还有些事情做得不够完美。我的职责是指出您的过失,因此不允许有沉默不言的时候。我发觉供奉给太子的东西,比魏王还少,朝廷上下听说了这件事后,都觉得做得不对。《左传》上说:‘我听说爱孩子要用礼义来教导他。’忠、孝、恭、俭,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过去汉代窦太后和汉景帝不知道‘义’中所蕴含的道理,于是娇宠梁孝王,封给他四十余座城池,封地达到方圆三百余里。梁孝王娇纵奢侈,大肆修建宫室,他的宫室四处可见,所费钱财更是数以万计。他出入都城威风凛凛,不可一世,谁知他遇上不得意的事情,竟然发病而死。汉宣帝亦娇惯淮阳王,差点造成汉朝的败落,最后仰赖退让之臣的辅佐,才获得幸免。何况魏王年龄还小,才刚刚懂事,我希望皇上经常用礼义加以训导,选择好师傅,教他兴亡成败的道理。让他既接受礼义方面的教导,又接受文学方面的熏陶。这样既通过忠孝进行教育,又用道德礼义加以约束,必然能使他成为有用的人才。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圣人的教化方法。”唐太宗听了他的话,十分赞许。

您可能感兴趣

首页
发布
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