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桃花洞:应系借用刘晨、阮肇入天台山桃花洞遇仙女的传说。据西晋干宝《搜神记》、南朝刘义庆《幽明录》等书记载,东汉明帝永平年间(58—75),会稽郡剡县刘晨、阮肇共入天台山采药,遇到两位丽质仙女,被邀至家中,并招为婿。后世文人逐渐舍弃传说中“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哲学思想,将其衍化为男女艳情和妓女生活的隐喻。比如五代和凝《天仙子》词:“翠娥双敛正含情,桃花洞,瑶台梦,一片春愁谁与共?”
景德寺,在上清宫的背后。寺前有桃花洞,里面都是妓馆。
开宝寺其,在旧封丘门外斜街子。内有二十四院工,惟仁王院最盛用。
其开宝寺:北宋东京四大寺之一。旧名“独居寺”,建于北齐天保十年(559)。开元十七年(729),唐玄宗东封泰山归来,途经汴州作短暂休息时,改名“封禅寺”。太祖开宝三年(970)三月,以年号命名为“开宝寺”。开宝寺作为京都最大的寺院之一,和大相国寺分辖东京各寺院僧侣;北宋政府还借用开宝寺作为科举考试的考场,太平兴国二年(977)正月八日,太宗还曾在寺中宴请新科进士,并赐御制诗二首以示恩宠。神宗元丰八年(1085)以开宝寺为礼部贡院时,发生火灾,四十余人丧生,所有试卷与考生资料悉数焚毁。开宝寺曾先后建造过两个重要的梵塔,在历史上颇负盛名:其一为端拱二年(989)喻浩所建木塔,该塔于仁宗庆历四年(1044)毁于雷火;其二为仁宗皇祐元年(1049)在原塔址处所建琉璃砖塔。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为供奉佛舍利,由当时最优秀的建筑大师喻浩主持修建木塔,历时八年,耗资数万,至端拱二年(989)八月方始完工。木塔为八角十三层,高三百六十尺。所供奉的佛舍利,从印度传入中国后,最初保存在杭州,吴越王钱俶归顺宋朝后,太宗派人将其取回东京。由于木塔建于开宝寺的东院福胜院内,故称“福胜塔”。宋真宗时,因塔顶相轮放光,复被命名为“灵感塔”。此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制度甚精,喻浩为之费尽心力。据北宋杨亿《杨文公谈苑》记载:“初造塔,得浙东匠人喻浩。浩不食荤茹,性绝巧,先作塔式以献。每建一级,外设帷帟,但闻椎凿之声,凡一月而一级成。其有梁柱龊龉未安者,浩周旋视之,持捶橦击数十,即皆牢整,自云此可七百年无倾动。人或问其北面稍高,浩曰:‘京城多北风,而此数十步乃五丈河,润气津浃,经一百年则北隅微垫,而塔正矣。’塔成,而浩求度为僧,数月死,世颇疑其异。”这座木塔于庆历四年(1044)遭雷火而被焚毁,皇祐元年(1049)仁宗下诏重建,将塔址从东院福胜院移至西院上方院内。塔名仍称“灵感塔”,亦称“上方寺塔”;又因塔的外表全部以褐色琉璃砖瓦镶嵌,远看近似铁色,故而俗称“铁塔”。北宋王珪《从驾至开宝寺庆寿崇因阁,依韵和吴相公》诗中说:“崇因开宝构,金碧画相辉。禁跸随曦驭,层城转斗机。梵音狮子吼,妙相鸽王归。洛水浮神篆,天花满御衣。塔疑从地涌,栋拟入云飞。”刘敞《和持国登开宝寺上方院,寄孔宁极、崔象之、孙曼叔》诗则说:“重山抱城起,清川带野回。深严古佛寺,嵲耸高台。此地宜眺览,冠绝都城隈。远近见千里,令人心目开。”宋末,寺毁塔存,金人重修寺院,改名“光教寺”,元代称“上方寺”,明代改名“祐国寺”,清代改名“大延寿甘露寺”。寺院和铁塔在以上各代均曾修葺,铁塔基本保留宋代风格,与天清寺繁塔,成为北宋东京保留在地面的坐标点。
工内有二十四院:由于北宋政府连年拨款扩建,开宝寺院规模宏阔,殿堂壮丽,斋舍完备,僧侣众多。内部划分为二百八十区,设有福胜、等觉、上方、永安等二十四院,
用仁王院:仁王,古印度佛教中的护法者,其形象在我国多见于唐宋时期,唐代王勃《益州德阳县善寂寺碑》中有句:“握仁王之宝镜,日月重光;驱梵帝之金轮,雷霆静祲。”仁王形象随佛教文化经我国传播朝鲜和日本等邻国,至今不衰。北宋时供奉仁王的寺院曾经盛极一时。除开宝寺仁王院,龙兴寺有仁王佛舍。名列“苏门六君子”之一的李廌有诗题为《廌寓龙兴仁王佛舍,德麟、公定、道辅、仲宝携酒肴纳凉联句十六韵》,“龙兴寺”即太平兴国寺。现北京大钟寺古钟博物馆藏有一口北宋熙宁十年(1077)仁王院款铜钟,为北宋仁王院的宗教用具。
开宝寺,在旧封丘门外斜街子。寺内有二十四院,只有仁王院最为兴盛。
天清寺其,在州北清晖桥。
其天清寺:另有一座天清寺,在南墙陈州门里,为北宋东京四大寺之一,参见下文“婆台寺”。《旧五代史·世宗纪四》:“(显德四年)冬十月丙辰,赐京城内新修四寺,额以天清、天寿、显静、显宁为名。”
天清寺,在州城北面的清晖桥附近。